深圳各区2022年GDP:南山破8000亿,宝安即将超越龙岗,坪山增速狂飙
2023-12-08 06:53:17

原标题 :深圳各区2022年GDP :南山破8000亿 ,深圳宝安即将超越龙岗 ,各区坪山增速狂飙

记者|戈振伟

截至2月22日,年G南山深圳各区2022年经济数据公布完毕,破亿坪山各区GDP总量排名与2021年保持一致,宝安南山区突破8000亿元,龙岗遥遥领先 ,增速坪山区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狂飙宝安即将追上龙岗  。深圳各区GDP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各区其中深汕特别合作区  、年G南山坪山区和光明区分别以20%、破亿坪山14%和6.5%的宝安增速领跑全市 ,福田区和龙岗区以3%的龙岗增速并列倒数第一。


南山GDP突破8000亿 ,龙岗GDP增速继续垫底

2022年 ,深圳GDP同比增长3.3%至32387.68亿元,分别高于全省 、全国1.4和0.3个百分点 ,同时领跑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工业成为拉动全市GDP增长的主要功臣,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 。2023年,深圳全年经济总量增长的目标为6%。

具体到各区 ,南山2022年GDP同比增长3.3%至8035.88亿元,占到全市四分之一。南山成为广东首个GDP超8000亿的城区  ,经济总量连续10年稳居广东省区(县)之首,在2022年全国区县GDP排名榜上位列第三。

2022年 ,南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为2077.5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增长6.2% ,成为南山经济主引擎 。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2%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0.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435亿元 ,增长4.9% ,占GDP比重达55.2%。

作为深圳的科技中心 ,南山在早期三来一补的业务基础上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逐渐成为其新的标签 。这个辖区面积仅有187.53平方公里的行政区 ,有205家上市公司 ,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孕育超过1家上市公司,密度全国第一 。

据了解,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 ,重点布局在南山区的达到14个 ,涉及网络与通信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也是南山区十四五期间在产业培育方面的重点 。

要是GDP保持每年6%以上的增长,南山区三四年内有望冲击万亿大关,在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海淀区之后跻身万亿区俱乐部 。

南山所走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离不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计划研究所所长刘祥认为 ,从工业化的划分来看,南山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 ,甚至后工业化的一个阶段,单纯扩大规模已经很难进一步推动发展。基础研究领域相对薄弱 、国际科研人才相对缺乏  、土地空间相对局限 、产业发展成本高等亟待破解的难题,南山在未来仍需奋力解决。

福田区作为深圳的金融中心,近三年GDP力压龙岗区,重回第二 ,其2022年GDP为5514.49亿元,但3%的增速在全市垫底。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3亿元 ,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4.29亿元 ,下降 1.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008.47亿元 ,增长3.6%。在疫情反复冲击的背景下,2022年,福田区作为防控最严的地区之一 ,其住宿和餐饮业受到的影响明显,二者营业额均下降10.1%。

2022年 ,福田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3.06亿元, 增长1.4%,总量规模连续18年领跑全市  。

目前,福田正在实施河套、香蜜湖、环中心公园三大新引擎的提速工程,全年方案新开工项目9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

今年,福田的经济目标是力争GDP总量突破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社消零总额2400亿元 、进出口总额9000亿元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龙岗区是深圳2021年全市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区 ,2022年,其GDP增速虽然转正达到3%,但依然是全市倒数第一,与福田并列。

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龙岗区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仅有1.7%的小幅增长 ,落后于全市的4.8%  ,而且 ,1.7%的增长是在2021年同比下降19%的基础上 。不难发现 ,以工业可见强的龙岗,其去年的经济体现依然被工业拖了后腿 。

从行业看  ,支柱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7%;医药制造业增长81.4%;汽车制造业增长26.6%。从产量看,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增长7.3%,锂离子电池增长30.1%,智能手机增长7.0%。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作为龙岗的支柱企业 ,对龙岗区经济起着压舱石一般的作用 ,其部分业务迁到东莞以及被美国制裁而造成的影响  ,对龙岗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创仍在持续 。2017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 ,华为当年上半年对龙岗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

宝安要赶超龙岗 ,罗湖严重依赖第三产业

宝安2022年的经济体现则继续亮眼,其GDP同比增长3.5%至4702亿元 ,比全市高0.2个百分点 ,在全市六个超两千亿大区中增速第一,总量大有赶超龙岗之势  ,二者差距已拉近至不到60亿。2020年 ,二者还相差近900亿。

宝安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7%以上 ,按此测算,2023年宝安GDP将突破5000亿元 。

作为全市产业大区 ,宝安区经济近年来节节攀升增长 ,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高居全市第一位,贡献较为突出 。

值得注意的是,宝安2022年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60.6% ,居全市第一,比2021年增加22个百分点 ,成为宝安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作为全市投资第一区 ,宝安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超过2000亿元 ,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在产业空间上 ,宝安提出 ,全年整备土地344公项以上,供应建设用地120公项以上 。

龙华区2022年GDP接近3000亿元 ,具体为2951.7亿元 ,位居全市第五位 。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0亿元 ,同比下降11.3%;第二产业增加值1494.22亿元,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6.85亿元 ,同比增长1.7%。

龙华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高于传统企业增速6.5个百分点。

罗湖区  ,曾经深圳GDP的领头羊 ,从改革开放的先驱者渐渐变成了队伍后面的追赶者 。

2022年罗湖区GDP为2630.19亿元 ,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47亿元  ,同比下降6.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5.56亿元,同比下降4.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74.16亿元,同比增长4.0% 。

罗湖区的第二产业占比偏低 ,严重依赖第三产业 。据悉,罗湖正在大力培育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目前还没有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企业 。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深圳累计有169家入选企业 ,而罗湖没有一家 ,而且罗湖的A股上市公司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在全市占比甚低  。

数据显示 ,服务业占罗湖GDP比重九成以上 ,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2023年,罗湖方案加快财信金控湾区总部等项目落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不少于6家 ,同时高水平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蔡屋围金融总部集聚区。

光明突破1400亿,坪山 、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速狂飙

2022年光明区突破1400亿元大关(1427亿元),同比增长6.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 ,为全年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主要行业大类中,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4.4%;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5.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长43.8% 。

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700家,同比增长近两成 。与行政区成立前的2017年相比 ,增长近3倍,增加值实现翻番。

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作出承诺 ,区工信局将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社消零增速8%以上,并瞄准 10%的目标全力攻坚 ,同时确保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以上  ,奋力把光明打造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坪山区GDP在2022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79.64亿元,同比增长14.0% ,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5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54.27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4.12 亿元 ,同比增长4.2%  。

2022 年 ,坪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5.0% 。占比超五成的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46.9%,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01.9个百分点。

坪山区位于深圳东部 ,成立不到6年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 ,坪山承载着深圳东部中心、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  、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的重担。

其中,以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赛诺菲巴斯德、新产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是坪山目前三大主导产业。

盐田区、大鹏新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2022年GDP都在千亿以下,分别为820.62亿元、383.16亿元、84.25亿元 ,依次居全市第九至十一位。

盐田区2022年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1.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02.5%。

大鹏新区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4.2%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 ,超额完成任务,实现增速排名和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三的成绩 。

而深汕特别合作区GDP虽不足百亿,但增速强劲,去年以20.0%的增速继续居全市第一 。今年 ,深圳将以深汕合作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为牵引,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确保今年生产整车15万辆以上。

(作者:汽车车载音响)